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 ,专业,及时,全面 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■ 刘 琪
公开市场14天期逆回购操作方式迎来重大调整。9月19日,中国人民银行(以下简称“央行 ”)公告称,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,更好满足不同参与机构差异化资金需求,即日起,14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数量、利率招标 、多重价位中标 ,操作时间和规模将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确定 。
逆回购是央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,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。简单来说,逆回购是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,逆回购到期则是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。从今年的操作节奏来看 ,截至9月21日,央行仅在1月21日至1月27日即春节假期前开展过14天期逆回购操作,其余时间则处于“休眠”状态 。
在笔者看来 ,央行此次调整14天期逆回购操作方式释放出三重关键信号:
其一,进一步强化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政策地位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14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始终与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亦步亦趋 ,固定按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加15个基点定价,即便是在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被明示为政策利率后亦然。因此,市场把14天期逆回购视作具有政策属性的工具 ,这种定位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政策利率的定位 。
此次调整为多重价位中标后,14天期逆回购不再有统一中标利率,而是由参与机构根据自身资金需求、风险偏好自主报价 ,通过市场化原则确定最终中标结果。这一变化不仅明确了14天期逆回购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定位,更让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政策地位更加清晰,有助于减少利率信号传导中的“杂音”。
其二,货币政策框架向价格型调控的转型正在持续推进 。去年7月份 ,央行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方式调整为固定利率、数量招标,操作利率不再是中标结果,而是由央行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确定 ,以此推动货币政策框架向价格型调控转型。同时,央行还增加临时正 、逆回购操作,利率分别在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基础上加减点确定 ,进一步突出其政策利率地位,框住货币市场利率波动范围。在此基础上,通过延后操作时间、调整中标机制等方式 ,实现了中期借贷便利(MLF)利率政策属性的完全淡出。
本次14天期逆回购操作方式的调整,也可以看作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进一步延续 。这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正在持续推进,更加注重发挥价格型调控的作用。通过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,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,理顺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,充分发挥利率调节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作用,能够更好地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实效。
其三 ,央行流动性调控的灵活性与精准度再上一个台阶 。从央行以往的操作来看,14天期逆回购操作通常在春节以及“十一 ”这类7天或更长的假期前开展,以满足假期前后市场的流动性需求。眼下“十一”假期临近 ,央行或将在假期前开展14天期逆回购操作,因此提前公告操作方式的调整也有一定必要性。
更重要的是,根据央行公告 ,14天期逆回购的“操作时间和规模将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确定”,这一方面表明,未来其开展将不再局限于上述的固定时点 ,央行可根据资金面变化随时启用,让流动性调节更加“随需应变 ”;另一方面,操作规模按需确定体现出央行对流动性投放的精细化把控 ,这也正是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题中之义 。
当前,央行流动性工具箱储备充足,期限分布更趋合理:长期有降准、国债买卖,中期有MLF 、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以及各类结构性工具 ,短期有公开市场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购,以及临时正、逆回购。展望后期,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 ,央行大概率会继续根据经济和市场实际运行情况,适时投放不同期限的流动性来满足市场阶段性的需求,保持流动性充裕 ,同时不断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新浪声明: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,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 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 ,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:高佳